別再只看外型!挑選口罩前你一定要懂的5大重點(濾效、材質、認證)

口罩

目錄

出門一定要戴口罩,但你真的有挑對嗎?

市面上的口罩種類超多,從醫療口罩、KF94 到N95,每款都看起來很厲害,其實用途和防護力差很多。

不只要防病毒、過敏源,還要戴得舒服、透氣、不卡臉才行!

如果你常常戴口罩戴到臉痛、冒痘、還不確定有沒有真正防護到,這篇文章就是寫給你的。

一起來看看挑選口罩時到底該注意什麼,才能買得安心又用得有效!

 

口罩的基本種類與用途差異

在疫情、空污、過敏原愈來愈多的現在,口罩早就成為生活必備品。

但面對市面上五花八門的口罩種類,你知道哪種口罩適合什麼場合嗎?

別再憑顏色或價錢來選了!搞懂不同類型口罩的用途,才能真正保護自己,也不會戴錯場。

 

醫療口罩與布口罩的差別

醫療口罩(也就是你常看到的藍白色三層口罩)最基本的功能就是「阻擋飛沫」,

通常具備 BFE(細菌過濾效率)95%以上的防護力,適合日常通勤、看病、搭大眾運輸等場合。

布口罩則是比較偏向重複使用、環保型的選擇,但防護力取決於材質和是否有加裝濾材。

大部分布口罩沒有熔噴層,單靠布本身防護效果有限,不建議單獨用來防病毒。

不過,搭配醫療口罩或專用濾片使用,仍有一定保護力,且較親膚、舒適。

簡單來說:醫療口罩重實用、布口罩重時尚與舒適,防護力兩者不能混為一談。

 

N95、KF94、KN95 口罩的定義與用途

這三種口罩常常讓人搞混,其實它們都屬於「高防護型」的口罩,只是認證標準不同:

  • N95(美國認證)能過濾95%以上的非油性微粒,防護力最高,常見於醫護人員或高風險工作場合。缺點是密合度高,長時間戴會有壓迫感與悶熱感。

 

  • KF94(韓國認證)過濾效果接近 N95,但因設計成立體魚型,貼合又舒適,是很多人防疫時的首選。

 

  • KN95(中國認證)過濾率也達95%以上,但品質參差不齊,購買時一定要認明有合格標章或來源。

這類口罩雖然防護力強,但不適合每天長時間使用,建議在醫院、密閉空間或與大量人群近距離接觸時再使用。

兒童與成人口罩設計上的不同

別再讓小孩戴大人用的口罩啦!口罩尺寸不合,防護力等於打折扣。

兒童口罩設計會更貼合小臉型,耳掛較短、口鼻罩面也比較小,戴起來不會滑動或漏氣。另外,有些還會選用比較柔軟的耳繩與親膚材質,減少摩擦與過敏。

成人口罩則根據臉型有分大中小尺寸,挑選時建議「不漏氣、不壓臉」為原則。如果家裡小朋友還在成長期,也可以選擇「學齡童」或「中童」口罩尺寸,戴起來才舒適。

哪種口罩適合防疫?日常/通勤/高風險環境選擇建議

不同場合,用不同口罩,才是真的有防護效果:

  • 日常外出(例如買菜、散步):建議選擇合格醫療口罩KF94,透氣又有基本飛沫防護力。
  • 通勤族、搭捷運/公車:空間密閉、人群多,建議使用高密合醫療口罩或KF94,能更有效阻絕飛沫與懸浮粒子。
  • 醫院、診所或照顧病人時:最好選擇N95 或 KN95(有認證的),密合度高、防護等級足夠。
  • 戶外騎機車、空污嚴重日子:可選擇有活性碳濾層的醫療口罩防霾口罩,能阻隔有害懸浮微粒。

總結一句話:不是口罩越貴越好,而是「選對時機、選對類型」才是真的保護自己!

挑選口罩時必看的防護標準

買口罩可不是只看顏色、圖案或價錢而已!真正能保護你的,是背後那些看起來很艱深的「濾效指標」與「認證標章」。只要搞懂 BFE、PFE、VFE、CNS 或 ASTM 等簡稱代表什麼,你就能當個口罩小達人,挑到真正有效的口罩來防護病毒與空污。

BFE、PFE、VFE 是什麼?怎麼看指數?

這三個英文簡稱,代表的是口罩過濾不同大小顆粒的能力,以下是簡單說明:

  • BFE(Bacterial Filtration Efficiency)細菌過濾效率
    表示口罩過濾細菌載體(約3微米大小)飛沫的能力。數字越高,防飛沫效果越好。
    ✅ 推薦標準:95%以上才算是合格的醫療口罩。
  • PFE(Particle Filtration Efficiency)微粒過濾效率
    過濾更小的懸浮微粒(約0.1微米),像病毒或 PM2.5 顆粒都屬於這類。
    ✅ 理想標準:95%以上的 PFE 才能有效對抗空氣中細微懸浮物。
  • VFE(Viral Filtration Efficiency)病毒過濾效率
    測的是病毒顆粒(約0.1~0.3微米)的過濾效果。並不是所有口罩都會標示,但有標會加分。
    ✅ 建議數值也在95%以上為佳。

簡單記:三大指數越接近100%,防護效果越強!

CNS 14774 與 CNS 14775:台灣醫療口罩標準

在台灣購買口罩時,最該注意的就是有沒有通過 CNS 認證(台灣的國家標準)。

  • CNS 14774:針對口罩材料的檢測,確認口罩是否具備良好過濾能力與安全性。
  • CNS 14775:針對整體口罩成品進行測試,包括濾效、壓差、耐燃性等,是最實用的參考依據。

若產品包裝上有標註這兩組標準,代表這款口罩有經過國家檢驗,是可以信任的醫療等級口罩。建議優先選擇有「雙認證」的產品,更有保障。

美國 ASTM、歐盟 EN 標準簡介

除了台灣的 CNS 認證,國際上還有幾個常見口罩標準也很重要:

  • ASTM(美國材料與試驗協會)
    常見等級為 Level 1、2、3:

    • Level 1:基本防護(如短暫看診)
    • Level 2:中等防護(如牙科操作)
    • Level 3:高防護(如醫療手術)
  • ✅ Level 2 或 Level 3 最適合日常防疫或醫療使用。
  • EN14683(歐盟標準)
    分為 Type I、II、IIR:

    • Type I:過濾效率達 95%
    • Type II:過濾效率達 98%
    • Type IIR:等同 Type II,但額外有防潑水功能,更適合醫療人員使用。

只要看到這些標準,也能視為有公信力的國際防護依據,購買國外品牌或進口口罩時特別實用。

真假認證怎麼分?標章與製造資訊查核重點

現在市面上口罩琳瑯滿目,真假認證混在一起怎麼辦?這幾個查核重點請牢記:

  1. 看清楚「製造商」與「產地」資訊
    包裝上應該要清楚標示工廠名稱、地址、統一編號等,沒有資訊或只寫「Made in Taiwan」卻查不到廠商,小心是仿冒。
  2. 查詢是否有醫療器材許可證號碼
    合格的醫療口罩在台灣應該有「衛部醫器製字第XXXXXXX號」等編號。
    ✅ 可上 台灣食藥署官網 查詢產品真偽。
  3. 留意防偽標章與包裝印刷品質
    合法大廠出品的口罩包裝清晰、印刷細緻,多數有雷射標章或封膜。仿冒品常見印刷模糊、字體錯誤。
  4. 避免購買來源不明、價格異常便宜的商品
    一分錢一分貨,高品質的醫療口罩不太可能用不到幾塊錢就買到,遇到「超低價」反而要多加留意。

總之,選口罩不只看濾效指數,更要看是否有完整認證與清楚來源,才能安心使用、放心防護。

口罩材質與層數對防護力的影響

很多人買口罩時只看花色和價格,卻忽略了「材質」和「層數」才是影響防護力的關鍵!有沒有熔噴布?是不是三層以上?有沒有過濾病毒的小細孔設計?這些看不見的細節,其實才決定了一片口罩到底能不能保護你。

熔噴不織布層是什麼?為什麼最關鍵?

**熔噴不織布(Melt-blown)**是口罩中最重要的一層,可以說是「濾病毒的主力」。這層布料的特色是纖維超細、孔隙密、帶有靜電,能有效捕捉飛沫中夾帶的細菌與病毒微粒。

沒有這一層的口罩,就像撐傘卻沒有傘布,只是戴心安的。

一般醫療口罩中間那一層就是熔噴布,它不是用編織技術做成的,而是透過高溫熔噴技術讓塑膠變成像棉絮一樣的細絲網,才能達到真正過濾細菌與病毒的效果。

挑選重點:要有熔噴布,並標示有 BFE/PFE/VFE 等濾效數據才有防護力。

三層、四層、五層口罩差異

口罩的層數其實不只是越多越好,而是每一層的功能有無發揮作用才重要。

  • 三層口罩(常見的醫療口罩)
    1. 外層防潑水
    2. 中層熔噴濾材
    3. 內層親膚吸濕
      👉 適合日常外出、搭捷運、辦公室使用。
  • 四層口罩
    多了一層額外過濾層,或是加入活性碳/靜電層
    👉 提升空污過濾力,適合敏感族群、騎機車族。
  • 五層口罩(如N95、KF94)
    採立體設計,多層靜電濾材加強密合度與過濾力
    👉 適合高風險環境,如醫院、機場、群聚場合。

❗ 注意:層數多不等於防護強,重點是有沒有用對材質,有沒有熔噴層,才能真正防護!

是否含活性碳、抗菌層?

有些口罩會標榜「活性碳濾層」或「抗菌加工」,到底有沒有用?

  • 活性碳層
    能夠吸附異味、有機氣體,對空污、二手菸、工地粉塵效果不錯,但對病毒本身沒太大幫助。適合敏感體質、易頭暈的人選用,但不能當成防疫口罩的唯一依靠。
  • 抗菌層(如銀離子處理)
    一些口罩會在內層加入抗菌處理,抑制口罩表面細菌滋生。這屬於「輔助功能」,對改善長時間配戴悶熱、口氣問題有幫助,但不能當作防病毒的主力功能。

✅ 建議:如有需求可選擇加強型口罩,但基本結構仍須有熔噴布與過濾認證。

布口罩可以防病毒嗎?要搭配什麼濾材?

布口罩本身並不能有效過濾病毒或細懸浮微粒(PM2.5),因為織布孔隙過大、密合度差,大多只能阻擋大型灰塵、花粉,或者「攔截自己的飛沫」防止傳播。

不過,如果真的想戴布口罩(為了造型、環保、重複使用),建議搭配以下方式提升防護力:

  • 夾層可放「可更換式濾材」:市面上有靜電濾片或熔噴布材質的濾片可替換。
  • 搭配醫療口罩內外層使用:有些人會把布口罩當作外罩使用,裡面仍戴醫療口罩,增加密合度又有美觀性。
  • 確保布口罩有良好貼合度,且每次使用後務必清洗乾淨、完全曬乾

關於選購口罩 總結

總結來說:布口罩不是不能戴,但千萬不能只靠它來防疫。搭配濾材、確認密合度,才有基本保護力。

 

選口罩可不是隨便戴就好!從材質、層數到濾效指標,每個細節都直接影響防護力。想真正防病毒,重點在於有沒有熔噴不織布、是否通過合法認證(像CNS或ASTM),再根據使用情境挑選適合的類型。

 

布口罩雖環保,但記得搭配濾材使用才有保護力。挑對口罩、戴得正確,才能真正守護自己與家人的健康。

關於選購口罩 相關問題FAQ

Q1:戴口罩會過敏、長痘怎麼辦?有敏感肌適用的口罩嗎?

敏感肌建議選擇無螢光劑、無香料、親膚性高的口罩內層,例如純棉內層或專為敏感肌設計的低摩擦款式。

有些人對耳掛材質或金屬鼻梁條也會過敏,可以選擇耳帶柔軟、無金屬條設計的口罩。若出現痘痘或接觸性皮膚炎,建議縮短配戴時間並保持臉部清潔。

Q2:口罩戴反了怎麼辦?怎麼分內外/上下?

醫療口罩通常有「顏色面朝外、白色面朝內」的規則,有摺痕的方向朝下才是正確配戴方式。如果口罩有印刷Logo,通常印刷那面也是外層。

鼻樑壓條應位於上方,可以輕壓固定鼻梁,提升密合度。戴反了不只影響防護力,還可能把外層細菌帶進口鼻內。

Q3:戴兩層口罩比較安全嗎?

部分研究指出,在疫情高峰期或進出高風險環境(如醫院、密閉場所)時,內層戴醫療口罩、外層加布口罩可以提升密合度與阻擋力。

但不建議隨便疊戴兩個醫療口罩,可能影響呼吸、導致口罩變形或反而漏氣。重點還是在選對、戴好、戴滿,不一定層層疊才有防護效果。